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在上海崇明區的“花菜之鄉”中興鎮上,有個崇明花菜研發中心,中心主任黃成超一年到頭吃住在這里,潛心研究花菜制種,被當地人稱為“花菜地里的袁隆平”。黃成超的研究成果不僅填補了崇明雜交良種無自主品牌的空白,更致富了一方百姓,神舟十號還曾搭載由他培育的4克花菜種子飛向太空。

決心培育崇明本土種子
崇明被譽為“中國花菜之鄉”,花菜常年種植面積達10萬畝,每年有幾十萬噸的花菜上市,滿足周邊市場及全國各地的需求。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崇明菜農使用的花菜種子大都是從浙江、福建等地買來的,不太適應崇明的氣候。而崇明本地的種子種出的花菜不白、不緊實,品相不理想。農民辛辛苦苦把花菜種出來,卻賣不出好價錢。
黃成超原本是中興鎮農業科技站的一名技術人員,能不能通過科學研究,培育出適應崇明水土的優質花菜種子呢?1989年,黃成超動起了花菜雜交制種的腦筋。1985年至1987年,他曾獲得市里給崇明蔬菜基地成員的深造機會,到浙江農大讀過兩年蔬菜專業,從而具備了一定的專業基礎。他知道,雜交制種的最大難題在于親本提純,就是首先得找到適合在崇明種植的花菜。當時人們喜歡口感緊致的花菜,黃成超據此定出了標準:花球要緊,顏色要白,心葉要抱合,耐寒性要好。
培育好的花菜種子,還必須同時找到優質的花菜“爸爸”和“媽媽”。“父母”好還不作數,它們雜交“生出來”的孩子,需要試種三年以檢驗品質是否能保持穩定。最后,經過多重考驗的種子還得讓10-20戶人家試種,以檢驗花菜品種的穩定性、適應性、抗逆性和豐產性。
雜交制種十七年才成功
這個過程耗費了他十七年,期間遇到過不計其數的困難:確定了好的父本,卻找不到好的母本;不同的父、母本之間需要進行不同的搭配組合,往往要經過上百次的組合才能找到最佳的配對。所以黃成超每年試種的花菜品種組合都有幾十種,最多的一年足有幾百種,光給試驗品種編號都能把人的腰給累彎;有些雜交組合,第一年培育出來的花菜不錯,第二年依舊,到了第三年的節骨眼上,卻“變異”了……黃成超坦言,一年嘗試幾十乃至上百個組合是個“痛苦”的過程,尤其是常常會嘗到“失敗”的滋味。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數百次的試驗,黃成超最終完成了崇明花菜種源的收集與提純復壯工作,較大幅度提高了崇明花菜常規品種的純度,有效擴大了崇明花菜的良種覆蓋率。他先后選育出崇花1號、崇花2號、崇花3號三個雜交花菜新品種,并于2006年10月通過了上海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的審定,填補了崇明縣無自主花菜雜交良種的空白,距離他初次著手這項事業已經過去了十七年。后來,人們的口味偏好逐漸轉向松花菜,俗稱有機花菜。根據這一“風向”,他選育的崇花4號和崇花5號也在2010年通過了上海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的審定,新品種崇花6號正在審定中。
收徒弟讓花菜種子相傳
為了嘗試改變花菜種子的基因,2013年,黃成超通過崇明花菜研發中心,委托神舟十號搭載了4克花菜種子去太空。經歷了太空旅行過程中的真空、失重、輻射等情況,這4克種子的遺傳密碼會發生改變,很有可能會產生變異,進而產生新的品種。如今,這4克回到崇明的花菜種子已經被黃成超播進土壤,說不定就會有奇跡發生。
研究花菜制種,給黃成超帶來了許多榮譽: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上海市農業科技創新人稱號、崇明區道德模范、最美崇明人稱號,2011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但他畢竟57歲了,很想收個徒弟,給自己幫個手。黃成超希望,徒弟能傳承他的經驗,讓研發中心的花菜種子一代代傳下去,但這并不容易。
“花菜種子從研發到最后成熟投產,少則六七年,多則十數年,很少有年輕人能耐住這份寂寞。加上制種過程中常常要面對無數次的失敗,所以這個徒弟還必須有好心態。只有等他看到農戶種植花菜取得大好收成時,才能體會到由衷的快樂。”
- 聯系人員:
- 聯系電話:0
- Q Q/電郵:
- 微信手機:
- 公司地址:
-
*聯系方式僅供參考,自行聯系與本網站無關,請注意交易風險自行承擔*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