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奉賢一直是上海的農業大區,農產品在全市占據一定份額。然而,與目前中國農業普遍存在的問題一樣,從事農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少,生產的農產品附加值不高、科技含量不夠、營銷手段傳統,都成為農業轉型升級的攔路虎。
如今,在全民創新創業背景下,越來越多本地大學生回到奉賢,與土地打起了交道,當起了職業農民。他們重生態、懂營銷,助力當地農業轉型升級。未來,更多扶植政策出臺可能會讓更多“種子”生根發芽,他們也將挑起現代農業的大梁。
接班或白手起家年輕人愿意扎根土地
早熟晚梗新米上市的季節,奉賢金匯鎮新強村內,80后黃英種植的“老來青”品種優質大米吸引了不少顧客前來“嘗鮮”。
自從7年前辭去原來的高薪工作回家種地后,每當顧客載著自己種植的新大米滿意而歸,是黃英感到最有成就感的時刻。“起初,沒想干這行。”黃英說,從原來的行政崗位辭職回家種地,既是心疼忙于耕耘家庭農場的父親,也是因為看到種田人的環境變了。
7年經營,“無奈接班”的黃英對水稻種植產生了深深的感情。為讓大米口感更軟糯,她選擇了“松早香一號”等品種,這些品種植株高、主莖軟,容易倒伏。為此,她親力親為,在田頭盡心呵護,原本精致的白領麗人如今皮膚曬得黝黑。
300多畝的農場每年產出大米近20萬斤,黃英也成了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盡管種糧收入一般,但黃英已割舍不下這份事業,她說,國家越來越重視農業,這讓我們有了信心。在莫平平的“上海嘉蔓花卉種植專業合作社”里,每天來批發多肉植物的客商絡繹不絕,甚至有人專門從外地驅車趕來,只因為合作社內的多肉植物品種豐富,有更多選擇。
莫平平告訴記者,與“多肉植物”結緣完全是機緣巧合。2012年,剛參加工作的他,到工廠附近一個花圃去玩,隨手拍了幾張照片。回家后,他在淘寶網店上把照片掛了上去,沒想到竟然被買家看中。從花圃中買來花卉再賣給顧客,輕松賺了40多元錢,這讓莫平平迷上了淘寶小店,并瞄準了當時最熱的多肉植物。
由于需求量越來越大,再加上很多苗圃中緊俏品種的“多肉植物”被大買家買斷,他開始自己栽培。從建設70平方米小花圃小打小弄,到如今承包村里25畝土地建起2.7萬平方米的30個培育大棚。“旺季時,發貨量1天達12000株。”莫平平說,現在網上客戶有20多萬,以前做淘寶零售,現在主要靠阿里批發,天天要忙到凌晨4點。在合作社里,莫平平的父親主要負責水電等基建,母親則與村民負責種植和包裝。
注重有機和生態他們給農業帶來新理念
記者采訪中發現,作為有文化的新型職業農民,這些年輕人在從事種植時透露出現代氣息。
黃英告訴記者,300多畝的家庭農場加上國家農業補貼,全家一年收入也就二三十萬元。“要想賺更多的錢,其實很簡單,就是種水稻時多用化肥農藥,減少人力成本,但這樣,不僅種出來的大米品質不好,對土地養肥也不利。”她表示,每年水稻收割后,部分土地就不再種植其他農作物,就是想讓它休養生息,來年能種出更好的水稻。
在金匯鎮光輝村,從西南科技大學畢業的85后孫鵬經營著一座“草莓園”,一年前的他還是一名在市區從事軟件工作的高薪白領。今年5月,他選送的“紅顏”品種在第十屆中國草莓文化旅游節暨中國精品草莓擂臺賽上摘得金獎。
為什么放棄高薪白領工作,回鄉務農創業?孫鵬表示,如今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讓他有了從事綠色健康食品生產的想法。為讓自己種出的草莓有“健康”體質,他拜師市農科院專家,除蟲滅病采取綠色防控措施。
不用生長激素種出的草莓,個頭較小,上市期也要比用藥催熟的晚一個月,影響了售價。孫鵬告訴記者,去年種草莓產值20萬,成本卻要30萬元。“有人勸我,別人種草莓都在用除草劑、生長激素,不用就吃虧,就賺不到錢。但這樣的賺錢方式,違背了種植放心農產品的初衷,我不會干的。”孫鵬表示,自己承包的土地有十幾畝今年沒種草莓,種了一些能育肥的農作物,就是想讓肥力較差的土質逐步恢復本來面貌,讓農業耕作進入順應生態的有機農業之境。
轉變觀念和理念拓寬農業轉型之路
如今,這些年輕人的種植理念開始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附近農民,也為當地政府所看重。奉賢區金匯鎮新強村一位村干部表示,原先的農民因為文化程度不高,每逢需要噴撒農藥時,都會根據老經驗,只要能殺死害蟲就行。現在看到年輕人的種植方式,也會來村里問一下,用什么農藥好,怎樣才能使農作物長得好又不傷地。
同樣,借助“互聯網+”,年輕人的營銷理念也推動著當地農業發展。青村鎮80后大學生瞿宇超,2009年投入20多萬元積蓄,和親戚朋友成立合作社。同年,他開設“錦鄉田頭超市”網站,2012年微信開始火的時候,他又通過微信吸引網商和顧客關注。2013年,在區農委等部門協調幫助下,瞿宇超嘗試農社對接,不僅打開自家銷路,還帶動周邊合作社生產。眼下,他的合作社有入股農民18戶、社員100多人,帶動周邊農戶300戶。
為了讓這些返鄉創業大學生播下的“種子”生根發芽,奉賢區近年來積極推出各項舉措。區團委和區農委聯手建立了奉賢區新型職業農民青年人才實訓基地,培訓班上,由農業經驗豐富的專家為學員們作技術指導,還邀請風投專家把脈、與農商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合作,為一些優秀項目提供資金支持。該區主要負責人表示,為鼓勵更多青年人投身養殖業、種植業,未來在農村土地流轉、農業人才技術評定、金融支持等方面,提供更多政策傾斜,讓他們挑起現代農業的大梁。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