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據解放日報報道:“中國90%的藏紅花產于崇明,你知道嗎?”日前,“上海崇明”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出的這則消息引起不少人驚嘆,一直以來大家都以為“藏紅花”是藏區的特產,卻不知竟產自崇明。數據統計顯示,今年“崇明產”藏紅花共生產銷售800公斤,創下歷年新高。
上海藥材公司董事長陳軍力介紹,“藏紅花學名西紅花,受限于地理氣候條件,中國并不是西紅花的原產地。作為國家科研項目,從1968年開始,中國技術人員研究在國內引種培育,通過三代人的努力才使西紅花在國內的實驗室培育成功、實現產業化。”
西紅花如何在崇明落地開花?需要怎么樣的培育環境?記者到種植基地一探究竟。
完全依賴進口,多省市引種失敗
西紅花原產于地中海地區、小亞細亞和伊朗。它是典型的地中海物種,生長時溫度低于零下15℃球莖會被凍死,高于25℃則生長緩慢。
我國從古代開始就多次引種西紅花,但都以失敗告終。之所以稱為藏紅花,是因為它最早由波斯傳入印度,經印度傳入西藏,再由西藏傳入我國內陸,所以人們把由西藏運入內地的西紅花誤認為是西藏所產,并稱之為藏紅花。事實上西藏的藏紅花產量非常少,現在國內藏紅花產地主要集中在上海崇明和浙江,幾乎所有球莖都來自崇明。
解放后西紅花完全依賴進口。為了將來資源不受制于人,1968年,我國從西德引進一批球莖,分發給上海、杭州、青島、南京、四川等省市的科研單位進行引種、試種。“那時給了上海50個球莖,不過很遺憾的是,幾個省的科研單位都沒有掌握正確的西紅花種植技術,所以球莖不斷退化,最終引種失敗。”陳軍力說。
崇明精心培育,有效含量大提升
改革開放后,國家每年分配給上海的西紅花配額只有50公斤,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1979年作為國家科研項目,上海市藥材公司從日本大豐縣引進西紅花球莖再次進行引種栽培。
據了解,西紅花適宜在冬季氣候溫暖、生育期有適當降水量、后期氣溫緩慢上升的環境中生長。根據這種特性,科研人員經歷大量失敗之后,終于發現了培育西紅花的“訣竅”。據悉,現在崇明島的西紅花從頭年11月底球莖入土進行大田種植繁育球莖,經過180天田間管理,次年5月工作人員將球莖從土中挖起轉移至室內繼續培育。“更神奇的是西紅花開花不在春天,而在冬季,一般每年10月底到11月中旬是西紅花花期,并且開花的過程是在架子上完成的。”
“西紅花的生長非常挑地方,不能有任何污染,培育期間是完全不能使用農藥的。”上藥藥材西紅花事業部張雪總經理說,為有效利用土地,在西紅花起土后的半年時間里,農戶會種上大米,這些大米也完全不使用化肥農藥,“這種純天然的‘藏紅花大米’也成了供不應求的產品。”
與伊朗、西班牙野地種植不同,因為有著獨特的種植技術,上藥藥材的西紅花產業鏈執行的是迄今為止國內最嚴格的全程質量管理體系標準,經過專業檢測,崇明產的西紅花有效成分“西紅花苷I苷II”的含量要高于全球最大產地伊朗花1到2倍。這是因為西紅花的抗氧化性會在陽光暴曬后降低,伊朗、西班牙等國都是暴露在田間以傳統農業種植方式栽種,所以有效含量遠遠低于崇明標準化種植。
公司+農戶,“洋蔥頭”帶來高收益
西紅花在崇明的種植,采用了公司+農戶的協作方式,由上海藥材公司提供技術,農戶提供土地。
但項目之初并不順利,對于崇明當地農戶來說,西紅花是一個完全陌生的植物,農戶們不認為這個“洋蔥頭”似的東西能帶來收益。當時經濟條件差,鄉里沒有一條像樣的公路,農戶家里都是低矮磚瓦房。第一批種植的西紅花球莖都是由上海市藥材公司分發給各家各戶,來年收獲時再歸還。為了提高農戶們的種植積極性,推廣人員不僅在科技上對農戶進行支持和培訓,還對表現良好的農戶進行電飯鍋、自行車等實物獎勵,慢慢地,農民積極性越來越高。
為培育出品質優良的西紅花,技術人員一家一戶普及推廣,幾乎踏遍了合作鄉的每一寸土地,為農戶講解種植知識。“我們要培養農民種植習慣,西紅花的大田培育要符合GAP規范,不能濫施化肥、農藥和除草劑,否則西紅花球莖會不斷退化,這也是其他省份引種幾年后宣告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技術人員說。
正是有了堅持不懈的科技扶持,高收益的西紅花種植讓世代守著農田務農的村民,從原來8000元/畝的年收入提高到20000元/畝。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