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信用卡積分、話費積分、商場VIP積分……大大小小的傳統積分在兌換時卻常遭尷尬:兌換里程,航空公司積分還差2000分;兌換榨汁機,銀行積分還差500分,想兌的兌不到,不想兌積分則會被清零。這時你也許會說,如果幾家的積分可以疊加通兌就好了。而事實上,國內外已有類似嘗試的模式。
吐槽1:過期、清零不主動提醒
如今,大到運營商、銀行、航空公司,小到商超、連鎖品牌店甚至網絡APP,為了刺激消費、籠絡固定用戶都會不斷推出擁有積分功能的會員卡、消費卡。
“別看這么多卡,大多數只能積分換禮品,能直接當錢用的幾乎沒有。”市民王女士說,“想通過積分得實惠,其實挺難的。”
“難”在哪兒呢?首先難在一不小心就會錯過。王女士說,上班族平時那么忙,誰能把定期查詢積分、兌換積分記掛在心呢?一不留神就忽略掉這檔事。而精明的商家卻常常在新年鐘聲敲響之際“積分清零”,不論多少積分全都作廢。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大部分商場、網站的購物卡、會員卡積分都設置了有效期,有的是一年,有的是一季度。若持卡人沒有在有效期內使用積分,積分將“過期作廢”。
記者在真北路某大型超市服務前臺了解會員卡的使用情況時,正好市民張阿姨也來查詢自己的積分,但是查詢的結果讓她大吃一驚,自這家超市營業起她就辦了張會員卡,但是幾年過去了,她只積了不到10分。
“怎么可能這么少,我經常來這消費的,”面對張阿姨的疑問,工作人員解釋說,超市里的積分都有作廢期限,顧客可以通過超市官方微信號查看自己積分,而且必須帶好會員卡及個人身份證原件才能進行兌換。但對于是否有定期的或是積分過期前的短信提醒,該工作人員表示沒有。
張阿姨表示,通過微信號查積分對于上了年紀的客人來說明顯不適用。商家應該以短信等“有聲”方式提醒客戶盡快使用積分。而像這樣在積分作廢前不發短信不做任何提醒,有故意讓顧客失之交臂之嫌。
吐槽2:可兌商品價值低
不僅積分會被“悄悄”清零,積分兌換還往往難在“雷聲大雨點小”。
“每次到年底,會員卡上的積分就會被清零。如果不想浪費,只能花錢再消費,但可選擇的兌換商品中又沒有我想要的。”
市民陸小姐告訴記者,積分兌換帶給她的往往是這樣的矛盾狀態。而不算上家中其他成員,僅她手中持有的具備積分功能的卡片就有6張,“積分雖多,但價值不高,感覺有點像‘雞肋’。”她說。
“一年消費4萬多元的積分,就換了兩個塑料編織購物袋。”某高檔進口超市的會員許小姐說,去年底領到“禮物”時,簡直令她哭笑不得。雖然消費了上萬元但所得的積分根本換不到什么好禮品,而閑置的積分過不了多久又會因有效期而不得不硬著頭皮去兌換。
記者了解到,以一般的銀行信用卡積分為例,其普遍規定是:信用卡積分禮品價值的計算按照刷卡額的0.25%—0.3%制定。也就是說,刷卡消費1萬元,可兌換的禮品價值在25-30元,且還有不斷“貶值”的趨勢。有消費者向記者提起,三年前,2萬積分還能兌換一張50元話費充值卡,現在2.5萬積分也兌換不到了。
而在古北某商場,其積分累計按照消費的1%-3%的比例來計算,但兌換時,則需要積滿200積分才能換一張僅可在超市使用的100元券。也就是說,如果購買化妝品,顧客需買滿約6667元才能得到該抵用券;而如果在商場的餐廳消費,需要花費的最低金額要達到10000元才可。
吐槽3:設高門檻、不能換貨
如果說上面提到的積分兌換還都屬于“小打小鬧”,那么在積分行業里唯一能夠拿得出手的,也就是兌換航空里程了。然而這個聽起來很美好的福利,究竟是否名副其實呢?
我們都知道,某些信用卡積分是可以兌換航空里程的,特別是一些航空聯名信用卡可直接累積航空里程。但記者了解后發現,積分時累積的公里里程并非是飛機的航行距離,要兌取機票,還需要根據航空公司的規定,將里程再轉換成可兌取的航行距離。
而這個時候,其設置的兌換門檻便高得驚人。比如根據國內某航空公司里程兌換規則,會員里程賬戶首次累積達到1萬公里里程才具備兌換獎勵的資格,1萬里程可兌換1700公里以內的免費機票,若要兌換800公里,則需6000里程。
另一家航空公司的里程兌換要求則更高,會員累計里程達2萬公里才具備首次兌獎資格,600公里以內經濟艙就需8000里程。
就以前一家航空公司為例,聯名卡普卡是18元人民幣/2美元=1里程,金卡15元人民幣=1里程。如果要累積到兌換資格,則需要1萬里程。也就是說,普卡1萬里程=18萬人民幣,金卡1萬里程=15萬人民幣。一年最少15萬的有效消費,一般人還真是有點負擔不起。
另外,積分兌換商品有時還會附帶隱形條件。譬如國內最大的保健及美容產品零售連鎖店,其會員須知里明確寫道,“使用積分換購的商品是為答謝會員支持所贈送的禮品。對于上述商品,不開具發票;不設更換;做退貨處理時,必須出示有效的購物小票以作退貨憑證,但換購的積分將不被退回。”
市場:傳統積分使用率不足20%
原意是給消費者帶來很好的消費體驗,但如今的積分兌換為何又會變為“雞肋”?
上海融至道投資管理咨詢有限公司金融分析師陳凱歌表示,以大多數中小銀行為例,雖然它們都已建立自身的積分商城和用戶回饋體系,但往往是“事與愿違”。除了銀行缺乏具有一定電商思維的積分商城的運維人員外,更多的缺陷在于銀行的積分商城和積分回饋體系是被動服務體驗式的,“也就是以較少的單品和有限的資源投入,以及少量的商家服務來滿足用戶的兌換需求,而且限于成本和支付,也往往很難做到服務的標準化。”
業界廣為流傳的一則數據顯示,國內積分市場容量雖大,但使用率卻不到20%,大部分積分處在“睡眠狀態”。更何況,傳統積分消費分散、單一,發展一直“碎片化”。
那么,如果有一個平臺能夠整合這些零散的、分布不均衡的、帶有行業性差異的積分,讓它們在商戶與商戶間通用呢?
譬如在日本,超過80%的年輕人都擁有一張TPoint卡。這種卡甚至已經被稱作是日本國民級的消費返利卡,有超過5000萬會員及68000家加盟商家。相對于某些個別企業發行的私有積分系統,這種通用型的積分模式對廣大消費者而言無疑更具吸引力。類似的消費返利模式在英國、美國也早已受到消費者喜愛。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