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昨天起,陽澄湖、太湖等產地的大閘蟹開捕上市了。一年一度,饕餮之徒們又迎來了一年之中的好光景。那么,今年的大閘蟹長勢如何?本報記者深入一線調查發現,總體上說,今年最大的變化,是大蟹少小蟹多,大閘蟹的個頭明顯小于去年。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變化?一種說法是,農業生產是“看天吃飯”,水產養殖也不例外。今年大閘蟹長得小,是因為天氣不佳。每年的六七月是大閘蟹生長的關鍵時期,今年六七月多雨,造成水位偏高,對光照有一定影響,加上氣溫較低,不利于螃蟹的生長發育,故而造成螃蟹個頭偏小。
不過,對于今年大閘蟹個頭偏小,還有另一種說法。不少行內人士認為,今年蟹農和養殖企業紛紛加大了蟹苗的投放力度。以往一畝投放600-700只蟹苗,今年加大到每畝800-1000只,甚至達到1200只及以上。同樣的水域面積,蟹苗投放多了,養出來的螃蟹必然就小。
一位蟹農的實踐,為這個說法提供了最有力的佐證。該蟹農在一部分養殖水域中加大了投放密度,但另一部分水域中則保持了去年的規模。一樣的天氣,一樣的水質,一樣的飼養方式,結果,保持去年規模即投放密度小的水域,大閘蟹的個頭明顯大于投放密度大的水域。結論很明顯,造成今年大閘蟹個頭偏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蟹苗投放密度加大導致的。
在市場上,螃蟹個頭越大價格越高。那么,為什么蟹農在今年增加蟹苗投放密度?因為市場變了!大蟹市場價格高,普通百姓消費不起。在以往,大蟹的主顧,是機關、企事業單位的“三公消費”,以及為了疏通關系的“送禮需求”。如今,在反腐以及遏制“三公消費”之下,這部分消費需求被切除了。也就是說,大蟹的市場大幅萎縮了。市場的主流消費群體,是普通百姓,而他們更接受個頭小但價格便宜的小蟹。市場變了,蟹農不得不跟著市場變,小蟹需求增加,蟹農隨之加大蟹苗投放密度,增加小蟹的產出。
忽然想到,從熱衷于養殖大蟹到增加小蟹的產出,也應該算是大閘蟹行業的“結構調整”罷。在這里,沒有政府的插手,市場自動引導著完成了調整過程。由小見大,對正在進行中的中國的“經濟結構調整”而言,是否也有所啟發呢?經濟結構調整,關鍵的,還是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網友回復